4月12日出版的《中国石油大学报》第3版,整版聚焦地球科学,围绕徐义刚院士《地球科学与人类文明》学术报告,访谈我院7名师生,畅谈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开展跨学科交叉、青年地学人才发展等方面的感悟和规划。
“服务国家意志,保障国家安全”
徐义刚院士的报告将地球科学发展置于人类文明演进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宏大格局中,系统梳理了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学担当,并强调了其对“服务国家意志,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让我很受启发。当前,在世界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秉承“面向地球科学前沿,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价值追求,高质量建设“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A+),同时科学研判油气领域新趋势,超前布局了深层油气领域的研究方向、人才团队和科研平台,做顶天立地学问,育经天纬地人才,扎实推进地球科学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彰显地院担当。
——学院院长、教授 宗兆云
“以相互欣赏的态度进行跨学科的交叉”
徐义刚院士表示,地球科学研究不仅提升了对“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类根本问题的认知,建立了理解地球运行的板块构造理论,还始终围绕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展开研究。他强调的“以相互欣赏的态度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极具现实意义。就油气领域来说,“地球系统科学”已逐渐成为开展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即不仅要着眼于地球各圈层之间在能量和物质上的相互传输,而且要以此来研究地球整体及其圈层之间的性质、行为、过程和机制。这让我更加明晰,青年学者既要深耕专业“硬实力”,更需培养学科融通的“大视野”。未来我也将在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注重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的应用。
——资源系教授 徐尚
科学家精神:指引青年地学人前行的精神灯塔
徐义刚院士的报告以宏大的时空视角揭示了地球科学与人类文明之间深刻而密切的关系。报告以地质学与进化论的共生关系为切入点,先后讲述了陆相生油理论如何改写中国工业命运,板块构造理论如何颠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以及气候研究如何重构全球经济范式。这四个“地球故事”生动诠释了基础科学如何改写人类文明进程。这些案例让我深刻意识到,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于对传统认知框架的打破和对真理的纯粹热爱。
报告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地球科学的现代使命。在气候变化、资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面前,地球科学已超越传统学科边界,成为协调人地关系的核心枢纽。无论是嫦娥探月工程中地质学家的关键作用,还是深海探测与新能源开发的战略意义,无不彰显这门学科在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中的独特价值。
作为一名青年地球科学工作者,我们要有执着求索的科学家精神,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强化使命担当。我们要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全球视野深耕于地球科学领域,践行“地球—生命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地质系副教授 胡万龙
徐义刚院士将地球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娓娓道来,我深受震撼,也深切地意识到地球科学不仅是研究岩石与构造的学科,更是人类文明演替的“底层密码”。徐义刚院士列举的“地质学是进化论提出的关键基础”等实例让我认识到科学突破往往诞生于交叉学科的缝隙中,而地学恰恰是串联自然与人文的纽带。前辈地质学家们极致的求真精神,正是当代科研亟需的品质,他们提出的未来社会发展中地学的使命,为我们指明了从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到探索深空,从应对气候变化到守护文明永续的研究方向。作为博士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我们应时刻关注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及方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20级博士研究生 解洪磊
徐院士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梳理了地球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他用一个个跨越时空的案例,让我们明白地球科学并不是冰冷的岩石标本,而是一部镌刻着地学人智慧与勇气的伟大史诗。作为女生,我曾对地球科学野外工作心存刻板印象。但院士展示的“地球之美”影像和前辈事迹,让我重燃对这一领域的热情,也由衷地为自己是一名地学人而感到自豪。目前我正在从事油气储层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将会学习徐义刚院士始终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研究态度,树立全球视野,重视观测与探测,拥抱新技术和新事物,同时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地球之美和地学之美。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24级硕士研究生 汤曼
报告中丰富的调研数据和形象精彩的讲述,展现了地球科学在多个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地球科学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也帮助我们精准定位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工业文明的进步。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徐义刚院士在探讨地球生命演化的复杂问题时,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出发,用详实可信的论据来说明了地球科学的进步对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提供的重大帮助,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深受触动。作为一名地学研究生,我深知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也会以院士为榜样,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深入研究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为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24级硕士研究生 王浩
徐义刚院士在报告中谈到“认识地球、造福人类”,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认知。作为大四学生,我曾将课程简单理解为寻找油气的技术学习。但报告中“横跨数万里、上下数亿年”一语揭示了地球科学与文明进程的深刻关联,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地球科学是关乎人类存续的战略学科。徐院士强调的“上天入地下海”的科技前沿也让我对未来的研究充满期待。
在后续学习中,特别是身处“双碳”战略背景下,我们地球科学领域的学子应该有更大的责任与担当,一方面,需以技术创新支撑能源饭碗,以“上天入地下海”的探索精神拓宽视野,保持多维视角的开放性与好奇心;另一方面,更需跳出传统路径,探索绿色转型:参与页岩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践行“地球—生命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间寻求动态平衡。作为新时代地学人,我们要做地球生态的修复者,在科学与文明的对话中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地学篇章,立志成为新时代“既能解读地质密码,又能服务国家战略”的复合型地学人才。
——勘查技术与工程2021级本科生 刘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