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亮博士做“深地多源数据-机理可信融合理论及应用”学术报告
侯嵩博士做“人工智能驱动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的前沿发展”学术报告
伍新明教授做“以数据为中心的AI&基础大模型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
11月29日下午,学院在工科楼C座757报告厅举办了地球物理领域人工智能专题报告,斯坦福大学研究科学家刘明亮博士,VIRIDIEN(原CGG)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侯嵩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伍新明教授三位地球物理领域人工智能专家齐聚地学讲坛,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报告,分享未来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曹丹平教授主持报告,学院100余名师生参加报告会。
刘明亮博士在会上做了主题为“深地多源数据-机理可信融合理论及应用”的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多源数据-机理可信融合的三种模型和理论知识,以及在深地储层中的应用,最后对深地储层综合研究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展望进行了总结。
侯嵩博士就VIRIDIEN公司在人工智能对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中的前沿应用与突破,开展了主题为“人工智能驱动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的前沿发展”的学术报告。他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分享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地震数据从采集到解释的全过程,展示了多学科协作对技术转化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展望了人工智能在地球科学领域的潜在发展方向、技术前沿和面临的关键挑战。
伍新明教授在会上做了主题为“以数据为中心的AI&基础大模型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他就人工智能地球物理基础模型研发从数据方面和基础大模型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强调了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实现以模型为中心的“AI”到以数据为中心的“AI”的转变。并对基础模型的构建和下游任务微调进行了讲解,最终实现面向所有地质体解释的可交互基础模型进行了展望。
报告结束后,三位专家与参会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师生踊跃发言,就地球物理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相关问题积极提问,开展深入交流。
刘明亮,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科学家,2013年和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学士和硕土学位,并于2021年在美国怀俄明大学获得勘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勘探和计算地球物理研究,围绕深地能源资源精准预测,发展了深地储层多源数据-机理可信融合理论,并在深部油气勘探与开发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领域得到了较成功的应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和Geophysics等地球物理国际权威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 其中1篇被Geophysics期刊选为亮点论文,并在SEG、EAGE和AGU等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十余次。现担任Geophysics和Computers & Geosciences期刊副主编。
侯嵩博士,VIRIDIEN(原CGG)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国际地球物理与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创新应用及跨学科技术的转化与实践。他的研究领域涵盖机器视觉、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拥有9项美国/欧洲专利。
伍新明,中国科大地空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分别在中南大学、同济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获得地球物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2016-2019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在PNAS、CEE、JGR、Geophysics、GMD、IEEE TGR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Geophysics》年度最佳论文奖、SEG年会最佳海报论文奖和最佳论文荣誉奖,2022-2024年连续入选“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0年获SEG颁发的J. Clarence KarcherAward和全球荣誉讲师,2021年获华为云AI名师奖,2024年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担任SEG理事会成员兼全球第11区代表、学术委员会委员,人工智能地球物理专委会副秘书长,地震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Geophysics.Computers &Geosciences和JGE等SCI期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