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

油气储层精细表征及新能源研究团队

作者: 发布者:伏健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4-09-22 浏览次数:21

团队简介

油气储层精细表征及新能源研究团队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及油气企业、研究机构设立的科研攻关课题,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储层沉积学、储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储层精细描述与预测、特殊岩性储层、储层构型,以及新能源(铀)富集规律、油气伴生矿等方面的研究,在储层碱性成岩作用、湖相三角洲结构-成因分类、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表征、幔源CO2充注驱油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

近年来在《Sedimentology》、《Applied Geochemistr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logical journal》、《中国科学》(D辑)、《岩石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

目前该团队有教授 2人,副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 1人。

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

1. 沉积学研究与模拟

2. 湖相细粒沉积岩的形成及储层甜点分析

3. 储层地质学与储层评价

4. 储层精细表征与建模

5. 油气田综合地质研究与勘探

6. 砂岩型铀资源成矿机理研究与目标评价

7. 含油气盆地伴生资源研究

8. CO2地质埋存及其固化过程研究

9. 成岩物理模拟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

基于断层结构模式的页岩油储层构造裂缝三维建模方法研究(421721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2.01~2025.12;

基于现代沉积和沉积模拟的湖相滩坝沉积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2025

风城组蒸发相页岩油层系伴生矿成藏地质背景研究,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合作项目,2024

哈山地区风城组原型盆地及全粒级储层展布及有效性评价,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合作项目,2024-2025

博兴西次洼、利津北次洼沙三下、沙四上页岩岩相发育模式及成因机制研究,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项目,2023-2024

利津洼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页岩裂缝成因及分布模型建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项目2023-2024

樊1块滩坝砂储层有效性评价及潜力区预测研究,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项目,2023-2024

《储层岩石样品分析测试》,青岛海洋科技中心项目,2024

《吐哈盆地煤系地层成藏规律研究与有利区优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科研合作项目,2024

《牛庄洼陷沙河街组页岩岩心描述及岩相展布规律研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项目,2023-2024

牛庄洼陷沙河街组页岩岩心描述及岩相展布规律研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始日期 2023-2024

八面河油田碳酸盐岩沉积微相及储层识别技术研究,中国石化江汉油田研究院,2023-2024

主要研究成果

1、湖相细粒沉积岩的形成条件与甜点预测

总结了湖相纹层的沉积机理(2004年),提出了基于纹层组合特征的页岩分类方案(2012),明确了纹层状方解石脉的成岩成因(2005年)与形成过程(2023年),研究了组构特征对泥页岩可压裂性的控制作用(2016-2019年)、页岩中风成粉砂的发育特征(2007年),文石与烃源岩热演化的关系(2017年)等。

在《石油学报》、《地质学报》、《地学前缘》、《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21篇,SCI检索4篇,EI检索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

2、盆地砂体的沉积、成岩与储层甜点预率先阐述了西藏措勤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与含油气前景(2000-2004年),分析了湖相碳酸盐储层的沉积与成岩作用(2002,2006,2009年),揭示了湖相滩砂与坝砂的本质差异(2008,2010,2016年),研究了渤海湾盆地断层活动对沉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以及中深层优质储层发育机理(2012-2022年),首次提出了古珠江三角洲前缘风暴浪控沿岸砂坝的概念与沉积模式(2023年)等。

在《石油学报》、《沉积学报》、《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42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3、富凝灰质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过程

主要围绕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储层地质学开展研究和攻关,在湖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成因机制和富凝灰质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过程等方向取得创新性成果。在Sedimentary Geology,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Petroleum Science,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Geological Journal、石油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 SCI、EI、ISTP 三大检索论文15篇,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4、发现了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的存在

石英是储层中最稳定的组分之一,然而在碱性成岩作用下,长石和碳酸岩矿物处于稳定的状态,石英等组分却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容易发生溶解形成次生孔隙。这种以石英直接溶解为主要成因的次生孔隙就是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

自从Nutting(1934)和Chepikov(1961)提出了砂岩储层次生孔隙的概念和理论以来,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空间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种类型。其中次生孔隙据其成因又可分为胶结物被溶解型孔隙和长石等碎屑颗粒溶解型孔隙等。石英溶解现象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广泛注意,但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储层中确实存在石英直接溶解而形成大量次生孔隙的现象,由于石英溶解次生孔隙和酸不稳定矿物溶解所形成的次生孔隙具有截然不同的成因机制,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的发现无疑可以丰富人们对储层次生孔隙成因的认识,从而正确认识储层中所存在的孔隙及其成因。

5、提出了“碱性成岩作用”,并探讨了碱性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影响

成岩作用中矿物的溶解与沉淀和成岩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地层水的特性(特别是酸碱性)是成岩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层水酸碱性的变化将导致成岩环境的不同,由此可以分为酸性成岩环境和碱性成岩环境。在对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以及塔西南坳陷柯克亚地区西河甫组储层的前期研究中,根据沉积环境、沉积岩(物)特征以及成岩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上述地区储层的成岩演化总体以碱性成岩环境为背景,即酸性成岩环境的作用时间以及影响都较弱,而碱性成岩环境在成岩作用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认为上述两个地区的成岩作用在类型上属于碱性成岩作用。

碱性成岩作用是总体以碱性地层水活动为背景下所形成的,以石英溶解及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显著存在为主要特征的成岩作用类型。碱性成岩作用强调碱性成岩环境在所研究地区储层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主导性作用。该概念的提出是经典成岩作用理论的创新,并将促使人们从酸性和碱性成岩环境两个侧面更全面地对成岩作用进行的研究。如何预测砂岩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分布状况,是广大油气勘探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经典成岩作用体系下成岩事件及次生孔隙等随埋深或成岩阶段的变化特征已有很多人进行了研究,并已形成许多较成熟的认识,如一般认为溶蚀型次生孔隙分布于有机质成岩演化的成熟期,在形成阶段上多形成于晚成岩A期。碱性成岩作用认为在早成岩B期以及晚成岩期都可能存在碱性成岩环境,并认为碱性成岩作用体系下储层中次生孔隙发育带在分布上将和经典成岩作用有很大的差异,有可能在时间上有明显的提前,而且在晚成岩期也有一个以上次生孔隙带的发育。

6、提出了湖相三角洲新的分类方法

现代沉积考察的基础上,认为河流沉积物注入和湖水水位的变化、湖浪作用、湖流等共同控制了湖相三角洲的形成,受其影响,可以将湖相三角洲划分为河控及水位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湖流控三角洲,以及上述几种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的三角洲。进而在针对牛庄洼陷沙二段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湖泊扩张期三角洲沉积模式,以及湖泊萎缩期三角洲沉积模式等湖相三角洲演化模式。

7、提出了碎屑岩基岩古潜山表生成岩作用下储层物性发育的概念模型

通过对济阳坳陷埕东地区位于地层不整合之下的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奎山段含砾岩屑石英砂岩为主要碎屑岩储层的详细研究,认为该类储层物性的发育受不整合面及表生作用的影响明显,表现为随距不整合面距离的增大,在纵向上存在五个具有不同物性发育特征的表生分带。其中渗流带上部由于土壤层的粘土矿物被渗流水携带并沉淀在风化裂缝及粒间孔隙中,而使孔渗性显著降低;渗流带下部淋滤溶蚀对储层改造较强,孔渗性增加;潜流带上部胶结物沉淀占优势,孔渗性降低;潜流带下部以及滞流表生作用逐渐变弱,表生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也逐渐降低。表生作用所形成的最高孔隙度的位置可能位于潜水面附近。

团队成员介绍

团队负责人

邱隆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层序地层、沉积学、储层地质学以及特殊岩性储层等方面研究。在低渗-致密砂岩储层中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的发现,储层碱性成岩作用的提出,以及湖相三角洲结构-成因分类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先后作为课题主持或作为骨干成员承担国家科技攻关、油气重大专项、中石化科技攻关、山东省自然基金等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等30余项;在《Sedimentology》、《SCIENCEIN CHINA(Series D)》、《中国科学》(D辑)、《岩石学报》、《沉积学报》、《矿物学报》、《地质科学》、《地质论评》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第一作者出版专著2部。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1项。

学习经历

2004-2007 胜利油田博士后工作站 博士后

2001-200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理学博士

1991-1994 长春地质学院 理学硕士

1985-1989 长春地质学院 理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7-现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教授

2002-200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副教授

1996-200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讲师

1994-199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助教

1989-1991 江西省赣东部地质大队 工程师


团队成员

王冠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石油地质》第十、十一届编委会委员、《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七届编委会委员、《石油学报》有突出贡献审稿专家。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储层地质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横向课题近30项(含中海油项目7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5项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文章24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编写教材2部。

学习经历

2002-2005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 理学博士

1991-1994 长春地质学院 理学硕士

1987-1991 长春地质学院 理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9-现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教授

2003-200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副教授

1994-200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讲师

曲希玉,男,1977年生,副教授,内蒙古扎兰屯人,主要从事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储层成岩作用及沉积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温室气体——CO2的“地质埋存”研究;(2)幔源CO2对油气成藏的影响;(3)储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储层演化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专题2项,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与油气储层特征及测试相关的横向项目20余。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与储层研究相关的横向项目。

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包括2项国际发明专利,其中2项专利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转化金额4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获厅局级以上本科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评2014年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的研究生分别获得2016年和2021年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学习经历

2004—2007 吉林大学 理学博士

2001—2004 吉林大学 理学硕士

1997—2001 大庆石油学院 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1 —至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副教授

2009 — 2011 吉林大学 副教授

2007 — 2009 吉林大学 讲师

2006 — 2007 吉林大学 助教

苏妮娜,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沉积学、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等方面研究。在成岩流体演化对致密砂岩气藏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研究,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环境及其演化研究,以及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综合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先后作为课题主持或作为骨干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气重大专项、山东省自然基金等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等20余项;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学习经历

2007-201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

2004-2007 西北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

2000-2004 西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2021-现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副教授

2010-202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讲师

马存飞,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和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研究。在陆相页岩油研究中主要采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多尺度观察手段,借助热模拟实验设备和数字岩心技术开展泥页岩层序地层、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储集空间综合研究,并在泥页岩油藏特征总结基础上,从地质成因角度提出泥页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开发生产资料,系统开展常规油气藏精细地质研究,包括并震结合的单砂体级地层划分与对比、多方法联合的低序级断层精细解释、基于地震沉积学的沉积微相刻画、相控约束下的测井二次解释、基于储层构型的油气藏非均质表征、基于属性和反演的储层综合预测和多资料融合的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为油气藏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地质模型,明确剩余油的类型、形成和分布,提出开发调整对策,提高采收率。近五年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集团公司科技项目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石油勘探与开发和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检索9篇,EI检索7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第六届山东地学科技创新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中国石油学会青年优秀论文1次。

学习经历

2012.09-2017.0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学,博士

2015.09-2016.09,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物理学,联培博士

2009.09-2012.0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

2005.09-2009.0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学士

工作经历

2021.01-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

2019.08-2020.1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讲师

2017.07-2019.0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师资博士后

杨勇强,男,副教授。长期从事层序地层学及油气储层地质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在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表征和白云石成因机制等方向形成特色,承担和参与国家973、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企业委托课题4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Geological journal》, 《Petroleum Scienc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和《Carbonate and evaporate》等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SCI和EI检索10篇。

学习经历

2009-20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理学博士

2011-2013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 联合培养

2006-200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理学硕士

2002-200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7-现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讲师

2015-201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师资博士后

赵勇生,男,讲师。主要从事油气成藏机理、沉积储层研究。在砂岩储层储集性及控制因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先后作为专题负责人和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中石化、学校等各级别纵、横向科研及学校教改项目三十余项。合作编写校内教材四部,合作编写公开出版专著两部,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等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学习经

2006-201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理学博士

1995-1998 石油大学(华东) 理学硕士

1990-1994 石油大学(华东) 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0-现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讲师

1994-200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助教

孟祥梅,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曾长期从事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油气层综合解释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及实践类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地球科学概论及地质学基础实验课,油田地质实习,油气勘探综合技能实训课。

学习经历

2007-201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工学博士

2001-200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理学硕士

1990-199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1-现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高级工程师

1994-2011 中石化胜利油田 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