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发育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团队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双一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一级学科“地质学”盆地发育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领域的重要科研队伍。共有教师 11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5 人、讲师 2人,4名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是一支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
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
1.大地构造与地球动力学
2.沉积学与盆地充填动力学
3.盆地动力学及构造解析
4.构造控藏作用
5.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6.盆地流体及其成藏成矿作用
7.页岩成岩演化与油气富集
8.地热资源
9.水岩作用机制
10.事件地质学
11.构造地质与低温热年代学
12.穿地壳岩浆系统与地球化学
13.古环境重建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科研课题
承担了120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和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国家 863 )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课题或子课题)26 项;目前在研课题30多项。
主要研究成果
在Geology、GCA、EPSL、ESR、AAPG、Gondwana Research、MPG、Tectonophysics、OG、Journal of Geology、Petroleum Science、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石油学报、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学前缘、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500 多篇,其中 SCI、EI、ISTP 三大检索论文 235 篇(SCI 检索 102 篇、EI 检索 186 篇、ISTP 检索 56 篇);出版专著 15 部;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9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1 项,软件登记 33 项。
实验平台
激光拉曼光谱仪(含紫外激光)、显微红外光谱仪、高温高压水岩作用模拟系统、水岩作用原位观测系统、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系统、烃源岩生烃模拟系统、天然气水合物模拟系统、红外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流体(熔体)包裹体测温系统、PVT模拟软件、盆地模拟软件、地震数据解释软件、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平台、应力场数值模拟实验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分析软件。
国际合作与交流
本团队与国际上多个一流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其中包括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马里兰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里贾纳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多名,合作研究成果在Geology、GCA、EPSL、GRL等顶级期刊发表。
团队成员介绍
团队负责人
周瑶琪,男,1963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国际陨石学会会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53项中国工作组学术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会员,中国地学哲学学会副常务理事长,《地学前缘》杂志编委。1995年博士后出站到石油大学(华东)任教,时刻立足于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作为地球化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致力于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事件地质学、化学层序地层学、地层间断面、行星内部结构及演化理论、地球起源与早期演化、地球化学动力学和盆地动力学等,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提出了化学层序地层学概念,建立了海相地层海平面变化和间断面缺失时间定量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发现了以Si3O4为代表的一组Si-O原子团簇结构,并系统讨论了其可能的团簇分子结构,建立了原始太阳星云中原子团簇统计热动力学的定态模型。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石油与环境概论》、《大地构造与岩石圈动力学》、《无机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沉积成岩地球化学》等课程,迄今培养硕士研究生70名,博士研究生70名。主持和参与了“95”攀登计划课题1项,“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项目2项,矿产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创新基金项目1项,其它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著《石油与环境概论》、《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地层间断面精细时间结构研究》、《地球动力系统》等教材和专著。获国际陨石学大会青年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石油大学自然科学一等奖,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等奖励和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等荣誉称号。
团队成员
吴智平,男,196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我国东部及近海含油气盆地构造解析及构造控藏作用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油气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及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60余项,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Earth-Science Reviews、Gondwana Research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Tectonophysics 、Journal of Geology、Petroleum Science、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国内外顶级、主流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3篇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在盆地构造解析、断裂体系分布规律与发育机理、潜山构造研究、断裂控藏作用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与中海油及中石化胜利油田等单位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良好的科研信誉,2次被评为中海石油总公司优秀外协科研团队,是“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主要奉献者之一。
陈勇,男,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盆地流体及其成藏成矿作用、高温高压水岩作用实验模拟、深层油气相态与稳定性、裂缝成因及其充填机制、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油气和地热资源评价、页岩成岩演化与油气富集机制等方面研究,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委员、GSA(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会员、Geochemical Society会员、中国地质学会员、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终身会员,Geology等多种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国家留学基金等评审人。在《Geolo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SCI收录40多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
李福来,理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地质与勘探,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含片钠铝石砂岩成岩记录的研究。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发表SCI十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基金3项。
李伟,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走滑断裂和变换构造及其控藏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Journal of Geological Sociery、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球科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质论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项。
宋鹰,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地质学会会员。本硕博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要聚焦于中国东部沉积盆地及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中的系列基础科学问题、探索放射性同位素分析、透明矿物(宝石)检测新技术的开发,并从事中国人文地理外译等科技英语实践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第一(通讯)作者发表Nature Index\SCI\EI检索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4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参加SinoProbe(中国深部探测计划)、ICDP(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DDE(深时数字地球计划)等大科学计划。
李文浩:
1.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油气成藏、非常规油气地质(页岩油气+致密油气)、油藏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工作。
2. 擅长领域:
(1)页岩/致密储层孔隙表征、成储下限及分级评价标准;
(2)页岩油气赋存特征与可动性评价;
(3)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4)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3. 取得的研究成果
负责或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及油田委托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 40余篇,合作出版论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王淼,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系特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成烃成藏机理、流体地球化学、非常规页岩油气地质方面,以及IOCG型矿床成矿机理方面的研究,前者集中在常规储层油气成藏过程、烃源岩生排烃过程及超压机制、页岩油气富集机理、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分析。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终身会员、AAPG、GSA、GS会员。
刘一鸣,理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构造解析、重大板块俯冲事件的深部过程对浅部构造的控制机理研究。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PSL、Tectonophysics、Gondwana Research、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地球科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论文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青岛市博士后创新项目等7项课题,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崂山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等;获评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东北石油大学学报中青年编委、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章大港,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系讲师。主要从事岩石地球化学、盆地动力学、油气地质学研究。参与多项纵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
段忠丰,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系讲师。主要从事地热资源勘察与可持续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地热系统成因、地热水地热化学、热储建模、水热耦合数值模拟等。承担科研课题十余项,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