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简介
地震波传播与反演成像(SWPI)实验室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双一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震成像与储层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重要科研队伍。共有教师 13 人,其中教授 7 人、副教授 5 人、讲师 1 人, 9名博士生导师, 11 名硕士生导师,是一支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
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
1. 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正演模拟
2. 地震震源机制与地球内部速度结构反演
3. 观测系统优化与数据规则化
4. 多次波压制与保幅去噪
5. CRS 叠加与信号增强
6. 能量补偿与拓频
7. 高分辨率处理
8. 偏移速度分析与深度域建模
9. 层析建模与全波形反演
10. 非时移地震与微地震监测
11. 绕射波(散射波)分离与成像
12. 多次波分离与成像
13. 波束偏移
14. 双聚焦速度分析与成像
15. 逆时偏移与最小二乘反演成像
16. 多波多方位联合速度分析与成像
17. 多源随机采集数据混叠成像
18. 井震多尺度资料联合速度分析与成像
19. 非常规储层地震叠前成像
20. 深层-超深层地震成像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科研课题
承担 160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和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 973 、国家 863 )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课题或子课题) 43项。
主要研究成果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PSL、GRL、GJI、Geophysics、Geophysical Prospecting、Surveys in Geophysics、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Exploration Geophysics、Seismic Exploration、JGE、SEG、EAGE、AGU、JES、Applied Geophysics、Petroleum Science、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学报、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物探、地球物理学进展、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000多篇,其中 SCI、EI、ISTP 三大检索论文 519篇(SCI 检索 173篇、EI 检索 257篇、ISTP 检索 89篇);出版专著 12部;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78项,软件登记 89项。
实验平台
依托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双一流” 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A+” 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国家一流专业 “地球物理学”。
依托于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能源联合实验室、深层-超深层油气地球物理勘探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国-沙特石油能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六个国家级平台。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莱斯大学、休斯顿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等国外地震波成像课题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参加欧洲EAGE、美国SEG、AGU年会,定期开展学术讨论。
团队成员介绍
团队负责人
李振春,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震波传播与反演成像方法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Applied Geophysics》、《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和《石油物探》编委,发表SCI/EI收录论文282篇,出版专著6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6件,登记软件著作权75项。
团队成员
黄建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震波传播与偏移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主持重点研发课题1项、国家基金5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126篇,代表作Geophysics(油气勘探领域权威期刊)论文17篇;担任3个国际SCI杂志副主编;出版专著4部,授权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32项;获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排名第1;第1;第4);入选国家优青、青年长江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及特聘专家。
杨继东,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达拉斯分校,2021年获批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主要从事勘探地震学、天然地震学和计算地震学高精度地震成像和反演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国际会议摘要40余篇;获得德克萨斯州大学“Best Dissertation Award”、刘光鼎和傅承义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担任多个杂志客座副主编和青年编委会委员。
沈奕,博士生导师,教授。2017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2022年在壳牌石油公司(美国休斯顿)地球物理研发部门从事研发工作,2022年入选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计划,以及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光华学者”荣誉称号,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现担任国际期刊杂志《Lithosphere》主编,国际地球物理勘探会议IMAGE/SEG委员会成员,International Petroleum Technology Conference(IPTC)委员会成员。
宋建国,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深层地震信号增强与目标智能识别、海洋宽频地震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SEG)会员、欧洲地球科学家与工程师协会(EAGE)会员;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副主编。
曲英铭,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理论及其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9篇,第一著者出版专著3部,主编省级规划教材1部,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3项。获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山东地学科技创新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以前5完成人获省部级成果奖励5项。现任SCI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Exploration Geophysics副主编和Applied Geophysics编委。
李媛媛,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光华学者”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2021年在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11月任研究科学家职位。2022年获得山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项目资助,2023年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要从事地震反演与成像方法和人工智能地震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会员。
张凯,固体地球物理学理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震资料反演成像、智能参数建模方法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李志娜,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震波传播与反演成像、地震数据处理、多次波压制与成像方法研究。2018年获得西海岸新区紧缺人才称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欧洲地球科学家与工程师协会会员。
孙小东,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震资料处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及人工智能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谷丙洛,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地震资料处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及人工智能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张敏,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地震数据去噪、重建、拓频以及速度建模和反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
曹文俊,理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教师。主要从事压缩感知及深度学习框架下的保真一致性处理及速度建模与反演成像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SEG)会员。
团队网站:http://swpi.geori.up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