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

储层地球物理科研团队

作者: 发布者:伏健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4-09-11 浏览次数:35


团队简介 

“储层地球物理”团队主要承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物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共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博士生导师8,硕士生导师13人。团队成员中包括国家杰青、万人领军、泰山学者攀登专家、教育部青年长江、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是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国内外著名的科研团队。本团队先后培养出以国家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才,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达300多名,在读研究生100余名。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杰出博士学位论文1篇,校级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10余篇,建成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第一个由同一研究团队的研究生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并获2021年度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主要研究方向

1.储层地震岩石物理实验与理论

2.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正演模拟

3.地震叠前反演与储层预测

4.五维地震数据解释理论与方法

5.油气智能地震技术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科研课题

近年来,实验室科研团队立足国家油气能源战略需求,承担了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化/中石油科技部计划项目、企事业横向课题等80多项科研项目,并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主要油气田勘探单位和研究院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目前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有: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42030103,裂缝型储层五维地震解释理论与方法研究,2021/012025/12,297万元;

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4243000301,深部裂缝储层地震预测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2025/012029/12335万元;

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24/012028/12,油气储层地球物理,400万元;

④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0200000-22-ZC0607-0020,五维地震数据反演与油气检测方法研究,2022/012024/12,200万元;

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深水深层油气储层地球物理智能识别与预测,2021/122024/12,400万元;

⑥中石化科技部项目,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球物理预测关键技术,2024/032027/03,700万元。

主要研究成果

在科学研究方面聚焦油气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特别在复杂介质地震岩石物理理论、地震波传播特征分析、地震反演、储层预测与油气识别等研究领域形成了实验室独有的优势和特色。团队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揭示了叠前直接反演的岩石物理机制,创建了岩心、测井、地震多元多尺度迭代岩石物理建模方法,为多类型复杂油气藏直接找油找气奠定了物理基础;建立了储层弹性、粘滞性、各向异性及物性、脆性等直接表征的18组地震反射特征方程,创建了叠前直接反演理论及方法,推动了非均质储层反演预测由间接到直接的跨越,显著提高了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储层描述精度;首创了油气水解耦的叠前地震直接识别技术,攻克了油气直接识别的技术瓶颈;革新了包含“空间三维、入射角和方位角”信息的五维地震数据解释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实现了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的结构性维度跨越。研发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为发展油气勘探软件领域的“中国芯”做出了突出贡献,整体技术成功应用于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松辽、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南海、东海、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盆地及地区。在EPSL、GRL、GJI、Geophysics、Geophysical Prospecting、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报、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物探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0多篇,其中SCI、EI、ISTP 三大检索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登记软件著作权30余件。

实验平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层地球物理团队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双一流”学科、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储层地震岩石物理、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平台,具有先进的实验及高性能计算设备。实验设备方面:具有深层裂缝储层地震频带弹性参数测量系统、深层裂缝储层五维地震小尺度物理模拟模块、深层裂缝储层五维地震大尺度物理模拟系统,可为深层裂缝型储层高温高压地震岩石物理建模理论及响应机理研究提供必要的实验数据支撑;AutoLab 1500 HPHT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实验装置,可以实现利用超高频探究地下深层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的性质等。计算设备方面:实验室配备有一套128计算节点(1024核)的IBM计算集群和管理系统、20余套高性能SUN、HP解释工作站,5套Amax 480GPU工作站,一套36英寸彩色绘图仪,20余套高性能微机工作站,配有专业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软件。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先后多名硕士、博士生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世界名校攻读博士学位或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深造。近5年,参加地球物理勘探顶级国际会议(SEG和EAGE)百余人次。

团队成员介绍

团队负责人


印兴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油气地球物理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在储层预测技术、叠前反演与油气识别、五维地震数据解释等方面取得了关键理论与方法技术的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7项(其中一等奖8项)。在著名期刊和重大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48件、软件著作权21件。在教学方面获得过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二项,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

202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1、2023年两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团队成员

吴国忱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石油物探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得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同济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各向异性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方法,油气储层预测与油气识别的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长期致力于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储层参数地震正、反演理论研究。近年来逐步独创并完善了特色的强空变弹性参数油气储层预测技术体系,涵盖实验测量、地震岩石物理、弹性波方程的建立与求解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建立成三维标量波正演、全波形反演、增维叠前地震反演、裂缝性储层预测一整套技术模式。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联合基金项目、国家863、国家973等40余项纵向、横向科学研究课题,在Geophysic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IEEE、Geophysical Prospecting、地球物理学报等行业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件,登记国家软件著作权2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5项。

兼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石油物探》编委,同时担任多个著名期刊审稿人。

孙成禹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研究生统编教材2部,主讲研究生课程2门,指导博士生8名(毕业4名),硕士生54名(毕业39名)。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特等奖2项(排名二、三)。指导研究生获国家级成果奖1项,国家奖学金4人,省级奖励10余项,优秀论文2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被SCI和EI收录40余篇。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2项,获山东省地学科技创新奖,2016年和2018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师德标兵”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张广智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青岛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任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油气储层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储层地球物理》《信号分析与处理》《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地震勘探院原理与解释》《油气地球物理进展》等课程,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多项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在地震岩石物理理论、地震数据目标处理、叠前地震反演理论与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研发的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各向异性地震反演和油气储层预测方法与技术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得到推广应用。先后在《Surveys in Geophysics》《Geophysics》《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张繁昌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首批优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智能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94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勘查地球物理专业,并先后获得应用地球物理硕士学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地震信号分析、储层地震反演等方面的方法、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863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课题50余项,在权威行业期刊IEEE TGRS、Geophysics、Petroleum Science、JPSE、地球物理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1篇论文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计划。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7项,两度获得国际Eni奖提名。担任多个国内外著名期刊审稿人,Elsevier认证评审专家。

宗兆云教授,博士生导师。万人领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在复杂油气藏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油气地震识别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任务等国家级研究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95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 3/10),排名前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0年)、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8年)等。现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秘书长,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曹丹平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地学院地球物理系系主任。长期致力于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储层参数地震反演理论研究、新方法新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应用。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及校企合作课题20余项,在Geophysics、BSSA、JPSE、地球物理学报等行业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件,登记国家软件著作权12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7项,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连续多年被邀请担任SEG年会分会场主席,2次受邀参加SEG VIP圆桌会议,被提名为SEG理事会东北亚区域候选人。兼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智能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委员、《石油物探》编委,同时担任多个著名期刊审稿人,油气地震解释领域多个国际权威期刊客座副主编。

张佳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岩石物理与叠前储层预测,主持国家自然面上基金1项,青年基金1项、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1项以及企事业横向项目30余项,作为骨干参与多项国家自然重点基金、面上基金以及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在IEEE TGRS、石油勘探与开发、地球物理学报、Geophysical Prospecting等期刊和SEG、EAGE等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以及山东省地球物理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兼任《石油物探》青年编委、《岩性油气藏》青年编委,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王保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和2010年分别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在加拿大Alberta大学SAIG研究组公派联合培养一年。

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储层地球物理,为本科生主讲《信号分析与处理》、《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地震勘探》、《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等专业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地球物理软件分析与应用》课程,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各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作为研究骨干人员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和省部级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教学实验技术类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作为参与人员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在《地球物理学报》、《Applied Geophysics》、《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唐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专业,2007年到英国地质调查局访学半年,200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油气储层地球物理,长期致力于地震岩石物理、微地震定位与机制反演、全波形反演方法等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校企合作课题20余项,在JGE、地球物理学报,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等行业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项。

梁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复杂介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波场模拟研究。主讲《弹性波动力学》、《地球物理场论》、《计算地球物理学引论》等课程,参与编写出版3部教材《计算地震学理论基础》、《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和《地球物理场论》。负责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97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和横向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Geophysics、地球物理学报等学术期刊和SEG、EAGE、中国地球物理年会等会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李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主要从事叠前地震反演理论方法、储层预测及软件研发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基金、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10余项科研任务,在《Geophysic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行业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8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4篇、SCI/EI收录论文15篇、SEG/EAGE国际会议论文13篇,连续多年在SEG/EAGE年会作分会场报告8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件、登记软件著作权8件,获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杰出博士论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地球物理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兼任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工委委员、《Petroleum Science》、JGE等多个SCI期刊青年编委、SEG/EAGE会员。

付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特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CREWES研究组。长期从事勘探地球物理与二氧化碳封存地震监测的研究,近5年以第一或独立作者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国际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近30篇 (SCI论文5篇,EI论文4篇,其他英文期刊1篇),其中包括中科院SCI top期刊,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旗舰期刊《Geophysics》4篇(独立作者1篇)。在勘探地球物理领域有较为广泛的研究,包括储层地球物理,全波形反演,地震成像。对二氧化碳地下封存地震监测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数据处理,成像,反演和不确定分析。2018年至2023年期间,担任卡尔加里大学的教学助理一职,承担了多个地球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目前为《Geophysics》、《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多个著名期刊的审稿人。

马正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师资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岩石物理驱动下复杂裂缝储层叠前地震反演、储层预测及软件研发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青岛市博士后创新项目、学校自主创新研究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在《Geophysics》、《Surveys in Geophysics》等行业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二区以上论文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件、登记软件著作权8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山东省地球物理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曾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特等奖等奖励和荣誉称号。目前担任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等SCI期刊青年编委,《Geophysics》等多个著名期刊的审稿人、SEG/EAGE会员。


团队网站:http://rg.geori.up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