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地学院教育部"油气田开发地质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线上线下教学公开课—行业前沿专题讲座

作者:冯子齐发布者:张蕾责任编辑:张蕾审核人:张宪国发布时间:2023-11-05浏览次数:132


张荣虎教授在线上线下教学公开课行业前沿专题讲座作报告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负责人、资源系主任张立强教授主持会议

 2023年11月5日上午,地学院教育部“油气田开发地质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线上线下教学公开课—行业前沿专题讲座,邀请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地质研究院企业高级专家张荣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题为《中西部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进展、重大成效与发展方向》的专题报告,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生、部分资源系教师,以及来自山东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贵州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80余人参加了线上、线下会议,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负责人、资源系主任张立强教授主持会议。

张荣虎教授从常规与非常规油气的现状、二十年理论进展、近十年重大成效和发展方向与思考共四个方面,系统深入介绍了中石油在我国中西部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进展和重大成效。他首先介绍了现阶段油气风险勘探形势,认为常非油气并重已经成为新常态,页岩油气增储地位愈加凸显,与此同时深-超深层持续获得突破发现,正在成为油气规模增储重点。这体现在天然气储量以深层为主,近三年深层储量占比保持71%以上,预计未来深-超深层的剩余资源相对丰富,新增储量占比将会进一步攀升。在岩性油气藏理论进展方面,他继续总结道目前已系统建立了4类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创建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理论;推动了中国陆上由勘探构造油气藏向勘探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大转变。尤其在“十三五”期间,发展了湖盆复杂岩性大油区成藏理论,建立了湖盆背景不同岩性规模储集体沉积模式及相模型,认为大型不整合控制了大型地层油气藏的宏观分布,并且明确5类远源次生油气藏群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

张荣虎教授表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已成为中石油增储上产重要领域,同时小克拉通构造-沉积分异强,使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有其特殊性。在报告最后,他详细介绍了近年随着持续推动岩性地层大油区的发展和规模增储所取得的重要成效,例如发现在塔里木库车坳陷吐格尔明周缘侏罗系构造-岩性油气藏具备规模勘探潜力,该地区背斜周缘保存条件较好,是中下侏罗统中薄层构造-岩性油气藏有利区。

报告会后,张荣虎教授就我国中西部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进展和发展方向,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


报告人简介:张荣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地质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勘探院企业高级专家,曾兼任勘探院塔里木盆地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西部陆相湖盆地质勘探的沉积储层、区带评价、目标优选与油气藏储层精细描述研究。2010年以来,发表论文59篇(其中SCI、EI索40篇、3篇入选F5000论文库、1篇获《石油学报》2016年度全国十佳论文);出版专/译著9部,授权专利10个,登记软件权11个,发布企业标准1个。获省部级二、三等奖7项、局级一等奖6项;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十大科技之星”、“重大创新成果突出贡献者”;获聘《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天然气地球科学》、《海相油气地质》等国内知名期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