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教育部"油气田发地质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线上教学公开课—行业前沿专题讲座

作者:冯子齐发布者:张蕾责任编辑:张蕾审核人:张宪国发布时间:2023-09-23浏览次数:114

罗红梅研究员在线上教学公开课—行业前沿专题讲座作报告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负责人、资源系主任张立强教授主持线上线下会议

2023年9月23日下午,教育部油气田发地质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线上教学公开课—行业前沿专题讲座,邀请了中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罗红梅研究员作题为《陆相断陷盆地砂砾岩精细勘探技术与实践》的行业前沿专题讲座,资源系部分教师、地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生,以及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80余人参加了线上会议,教育部虚拟教研室主任、资源系主任张立强教授主持会议。

结合长年以来的油气勘探实践经验,罗红梅研究员从地质特征及勘探历程、砂砾岩勘探存在问题和精细勘探技术及应用3个方面,系统全面介绍了胜利油田东营凹陷北带砂砾岩体的勘探实践和面临的挑战。她强调,现阶段砂砾岩勘探存在问题主要聚集于:(1)地质模型相对较粗,传统认识难以解释多个砂砾岩体不成藏的原因;(2)砂砾岩体纵向厚度巨大缺少泥岩隔层、地震反射不清,形态及边界识别困难;(3)砾石等组分造成非均质性极强,物性好的有利储层地震变化微弱,以及(4)油水关系纵横多变,各类型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不清楚等四方面。

聚集勘探难题,罗红梅研究员所在团队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勘探技术手段。首先是砂砾岩扇体期次划分及对比技术:即通过“岩心刻度成像、成像刻度常规测井、曲线重构识别岩性”的方法,结合小波变换,开展单井旋回划分;以地震资料和高频时频分析作约束,进行井间对比,建立等时旋回格架;其次是陡坡砂砾岩精细地质模型构建技术,通过古物源分析、断层静动态分析、古冲沟刻画和砂砾岩扇体预测与描述等工作,来明确圈闭分布规律;然后由砂砾岩扇体有效储层评价技术,开展砂砾岩沉积组构分析、多相带成岩演化评价和多相带成岩演化评价,来明确研究区有效储层分布;依托砂砾岩体扇体含油性评价技术,开展扇根宽度定量评价、油驱水的突破压力计算和油藏宽度定量评价等工作来明确油藏富集规律;最后,目标评价与优选技术,通过地质风险评价和勘探经济评价,最终科学合理确定钻探目标。通过前期“源-断-沟-扇”综合研究,罗红梅研究员团队明确了永安地区多物源扇体叠置关系,建立了精细地质模式,指导部署井位近40口,东营北带砂砾岩新增控制储量、预测储量8000余万吨。

罗红梅研究员最后表示,针对制约深层砂砾岩体效益勘探的科学问题,团队建立了一套地质模型约束的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精细勘探技术,有效指导了东营北带、渤南北带等多个凹陷的勘探部署,大幅推动了深层砂砾岩体的效益勘探进程。同时可以对胜利东部其它类似凹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其它陡坡带的精细勘探提供借鉴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报告会后,罗红梅研究员就胜利油田在断陷盆地砂砾岩体勘探经验和成果认识,与参会的教师进行了讨论。

 

罗红梅,博士,研究员,中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外研究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局三八红旗手标兵、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胜利油田创新创效标兵、胜利油田科技英才金奖、胜利油田女职工科技创新先进个人。长期从事油气地震地质综合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重大专项、中石化及胜利油田科研课题等30余项。在地球物理新技术开发及复杂地质体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方面形成多项新技术和软件模块,解决了勘探开发诸多难题,对胜利东部成熟探区甚至整个渤海湾盆地的精细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丰富了陆相断陷盆地勘探理论认识和方法,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胜利油田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获中石化油气商业发现奖4项、山东省地学科技创新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出版专著2部,在SCI、EI检索等期刊及SEG、AAPG、EAGE等国际会议公开发表论文3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