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查

作者: 发布者:郑珊珊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8-06-20 浏览次数:514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查见面会

专家组考查基础地质实验室

专家组考查油气田地下地质实验室

专家组对用人单位访谈

【本站讯】612日至15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接受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查。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华东,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资源系及专业课程教师、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有关活动。

本次现场考查专家组组长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庆霖、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程爱国、安徽省地质学会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柏林,专家组秘书为西北工业大学姚尧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郑晓昱。

613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查专家见面会举行。刘华东代表学校对专家组来校考查和指导工作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专家组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进行认证考查对推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提升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夏庆霖教授介绍此次考查的背景和目的,并就相关考查事项进行说明。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负责人、资源系主任张立强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质量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对近三年持续改进及取得的主要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并就该专业的历史传承和培养特色进行介绍。专家组听取汇报后,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认证考查过程中,专家组对专业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石油工业训练中心、图书馆等进行实地察看,并通过听课看课,查阅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试卷、实习报告等资料,与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访谈等形式,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考查,最终形成专业认证现场考查报告。

在现场考查意见反馈会上,专家组对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专家组认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贯彻OBE理念全面而深入,7个考核项目体现的很好;学校实行的“三三三”本科培养模式及在全校工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制定中全面推行OBE工程教育理念具有战略眼光;对在目前招生和就业形势下资源勘查工程仍保持高达95%的第一志愿率给予充分肯定;对国家级教学名师蒋有录教授及其课程组承担的“油气地质与勘探”课程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与课程达成度评价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按照OBE理念进行课程教学与课程达成度评价的样板”;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能够拥有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山东省教学名师、青岛市教学名师及“国家级教学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称号的专业教师队伍,对较高的毕业生出国留学率、高比例的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对高素质的毕业生代表及给予学校大力支持的用人单位代表等给予肯定与高度赞赏。同时,专家组对个别课程考核方式简单不能满足毕业要求的达成、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记录及进一步的分析评价不足、学生的工程与社会、项目管理能力培养等问题提出了中肯意见与改进建议。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林承焰教授针对专家组反馈的问题进行表态性发言。他表示,学院完全接受并尊重专家所提意见,要进一步提升对专业认证理念及其对工程人才培养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改进课程体系及课程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围绕国家对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提升工程实践教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

刘华东副校长在现场考查意见反馈会上指出,专家组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为专业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将全面吸收专家组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评和日常质量监控掌握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明确责任、建立台账、抓好落实,切实提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

资源系自2015625日顺利通过首次工程教育认证后,认真分析、领会专家反馈的意见,认真整改,效果显著。三年来,资源系认真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充分把握工程专业认证的内涵,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课程建设及教学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做到了刘华东副校长提出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为本次的专业认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首次接受专业认证至今,资源系及全体任课老师、教学管理人员按照专业认证相关要求和专家组意见,进行了长期、细致、扎实、有效的工作。20161226日资源系即启动专业认证自评报告的总结及撰写工作,至专家入校考查前,先后召开了13次专门会议讨论自评报告、学习研讨和工作部署。全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努力工作、任劳任怨、精益求精,体现了资源系全体教师对工作、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对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强烈使命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的团结协作、忘我工作、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增添了一笔浓彩重抹,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张卫海 张立强 林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