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

李善营《课后作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

作者:发布者:肖凡责任编辑:审核人:发布时间:2018-12-05浏览次数:752

课后作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系 李善营


暑威退幕,秋风送爽。青岛唐岛湾畔,此时正值果熟花香,色彩斑斓,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迎来了2018年秋季开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微笑,期待着崭新的、不一样的新学期。作为一名老师,我已放下手头的科研事物,拿起教材与讲义,开始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准备着,并不时去思考如何才能展现出最好的自己,稳站三尺讲台。

简单的说,与绝大多数人想法相同,笔者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与育人,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呢?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实施起来更有不同的侧重。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多数教师更加注重的是教书,传递知识是关键,只有有了好成绩,很多孩子才有机会走的更远更高,实现他们的追求和理想,为了帮助孩子们实现这些理想,老师们在课堂内高密度讲授各类知识,课后布置大量的课下作业,复习与巩固。

然而,进入大学阶段之后,我们(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和思路变了,认为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要开展创新教育,要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放羊式”教学,教师完成课堂讲课后,没有给他们布置足够的课后任务。这种想法与做法造成的直接状况是,期末考试之前,学生不会费力、主动去复习与预习,更不会花时间去拓展延伸课堂的知识内容,可以完全不用担心课程的事情。平时懒散缓慢而行,期末突击以盼过关,使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变的“轻松”起来,至少在考试之前是如此的。笔者认为适量充足的课后作业是大学课程教育的必要内容,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延伸,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与反馈的一座桥梁,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反馈教学效果,提高自己。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后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更让他们了解“惑”的存在。当今社会的高等教育,强调创新教育与实践育人,笔者认为,其本质是在现有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基础上,发现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传道”与“授业”,但“解惑”可能就力不从心了。在实际中,“惑”的存在代表了新的科技问题与解决方案,这只靠在课堂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在掌握现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课后查阅相关研究现状与进展,提炼问题精确所在,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与思路。“解惑”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用时、用心去发现和解决。

课后作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座沟通的桥梁。没有作业的课程,教师和学生如同晴空下的行云,匆忙驶过,没有碰撞与交汇;教师和学生,上课时碰碰头,课后各走各的路。对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是有很多关于课程的问题的,但这些问题还不够急切(期末才进行考试),不需要立马去问老师,和老师去探讨。但问题是今天的疑问不和老师沟通,明天就不记得这些疑问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课后作业及给让造成学生出“问题”,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没有了作业,学生和教师的碰面与对话就因而减少了很多机会。有人说,教育和打仗一样,课堂是主阵地,作业是分战场,只有主阵地和分战场都赢了,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