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召开地质工程一体化座谈交流会

作者:徐明权发布者:姜雪责任编辑:审核人:发布时间:2020-12-11浏览次数:1246


地质工程一体化座谈交流会现场 徐明权摄影

副校长操应长为潘懋颁发学校兼职教授聘书 徐明权摄影

122日,学校召开地质工程一体化座谈交流会,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主任潘懋教授来校交流,并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副校长操应长为其颁发聘书。国家自主创新高端领军人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师永民研究员,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刘钰洋博士、李兆亮博士做客第162讲“地学讲坛”,围绕地质工程一体化理论、方法设计及实现技术等主题,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分别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学院院长林承焰教授主持报告会及座谈会。

交流期间,潘懋教授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地质工程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并就我校地质工程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布局同与会人员进行讨论交流。潘懋表示,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已逐渐被业界认可,希望进一步加强两校之间沟通交流,深化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学校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

师永民以“地质工程一体化前沿理论技术”为题作学术报告 孙瑞庆摄影

师永民以“地质工程一体化前沿理论技术”为题作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微纳米含油气系统、储层表面物理化学、面向深层油气藏的工程地质三个方面。他强调在面对复杂油气藏时运用微观纳米技术的必要性,从定性表征、定量表征、孔径大小及类型、油气水赋存空间、驱替方式、压裂方式、渗流特征等多个因素细致阐述微纳米含油气系统,并说明了该技术在油气开采的实践应用。同时他重点提出面向油气领域的工程地质的概念,并进一步解释了其研究方法及现实意义。“每次驱替介质的改变都是革命性的进步,既在理论技术方面有革新又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我们探索的是纳微空间里束缚油的开采和利用。”师永民指出,当前石油地质研究领域以微纳米孔隙大小作为评判标准是常见误区,需要在实际研究中注意规避,并分析了该领域未来的攻关方向和展望。

刘钰洋以“非常规储层地质工程一体化解决方案”为题作学术报告 刘坤达摄影

刘钰洋以“非常规储层地质工程一体化解决方案”为题作学术报告,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需求及设计、解决方案、应用实例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刘钰洋表示,在常规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地质、工程两个方面主要负责各自阶段目标的实现,当前对流程的整体性关注程度较低。面对这一现状,他提出以地质工程—体化为目标,围绕储量动用的最终实现,各个节点间无缝衔接,从工程角度向地质研究提出要求,从地质角度为工程实现创造条件。在谈到方案需求时,刘钰洋指出,“地质工程—体化就是把原来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和要素,运用一体化的理念互相建立联系,相互促进、协同互动,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迅速反应、快速决策的目的。”他提出先通过区域模型推导出先导区模型,最后确定优选方案,并就三维地震、构造模型、相模型等十个方面进行多角度详细讲解。

李兆亮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为题作学术报告 孙玉博摄影

李兆亮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为题作学术报告,围绕三维地质建模的作用、三维地质建模的基本理论、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李兆亮强调地质建模在地球系统科学、储层建模、复杂结构、精细构造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结合图片演示,依次对每一种作用展开讲解。在三维地质建模的基本理论方面,他着重厘清其概念、基本要素、数据模型、构造建模规则等,并引出不确定性分析的具体评估过程。李兆亮结合油气领域的特点,深入剖析了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以及三维网格技术在油气领域的应用。同时他通过列举塔里木盆地构造模型、裂缝模型、城市地质等实例,具体说明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展示三维地质建模的优势和重要作用。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东林聆听报告后表示,三场讲座所展现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机理、理论方面的丰富思想不仅拓宽了我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学术视野,其解决方案、现实技术和应用实例的前瞻性、实效性的动态研究更让我深受启发。

我院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岛软件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上述活动。

本次座谈会旨在深刻剖析地质工程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进一步推进我校深层和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技术研究,促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地质工程一体化中的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