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态

【中国青年网】我院学生走进农耕灌溉 调研滴灌模式的利与弊

作者:发布者:徐明权发布时间:2020-07-22浏览次数:164

        中国青年网包头7月22日电(通讯员 梅丹洋 刘蕴涵)国之栋梁不可无,生命之水不可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用水达全国总用水量的60%左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占绝对比例。随着中国科技持续发展,现代农耕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涌现。

        为落实响应节水灌溉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走四方实践队于7月1日至7月16日就河南瓦屋镇、新疆克拉玛依农业区、四川晏家坝村三大农业基地的滴灌技术展开调研,走进耕地,采访农民,全面了解滴灌效应。

        初识滴灌 实践启航

        为了加深实践队对于滴灌技术的认识,实践队队员根据实践地点参考互联网信息了解当地现代灌溉节水技术。

        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杂乱,审理信息十分重要,梅丹洋多次组织实践队队员举行线上会议,互相分享信息,将各地的灌溉技术的基础设备、灌溉节水原理等整理并熟记于心。后实践队队员刘彦彤、黄歆媛、迪丽菲热就三地实地调研,采访当地农民,落实信息的准确度。

        “作为调研者,要对所调研的技术充分了解,实践时才能做到全面”走四方实践队本着这样的心态,细心认真对比整理信息,了解滴灌技术。

        反复商讨确定调研大纲是实地调研前最重要的工作,这样可以更全面细致地反应耕地灌溉的实际情况,反馈滴灌带给农民们的便与不便,为更好地推广滴灌这种节水灌溉模式的应用做出贡献。

        走进耕地 贴近滴灌

        刘彦彤走进四川晏家坝村农业基地,当地政府在此全面投资滴灌,建立农业示范园区。 “我们这里滴灌都是政府投资建设的,政府每年会下来检查设备、更新设备,不仅为我们省下不少开销,还增加了收成!”大爷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滴灌为农民增加收入,为国家节水。


实践队队员刘彦彤采访耕地大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梅丹洋摄

         同时,迪丽菲热来到克拉玛依农业区,这里的滴灌的应用节水效果十分显著,大水漫灌时一亩地要一百多方水,如今的滴灌一亩地只要20-30方水。不仅如此,它还可以防止土壤板结等 “之前大水漫灌的时候,土地浸水后,易发生碱化,使土壤硬化,导致作物难以扎根,现在的滴灌,地表干地下土壤是湿的,土地较软,不板结,作物扎根也容易。”当地耕种的大爷谈及。


实践队队员迪丽菲热体验滴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梅丹洋摄

        凡事具有两面性,滴灌一致的问题就是滴口的堵塞清洁以及管道更换。实践队了解到大多地区引河水来滴灌,易造成滴口堵塞,需经常清洁,产生一定的人工成本及费用,而且管道更换的成本在2万-3万元不等,这是农户改用滴灌最担心的问题。实践队队员刘蕴涵认为未来的滴灌装置需要在滤装置进行改良,减少滴管口的堵塞与清洁次数,也可以对废旧管道进行回收,减小更换成本。


实践队队员黄歆媛采访昊达果园负责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梅丹洋摄

        推广滴灌 实践落幕

        贴近农民视角,实践队全方面的了解了各地的滴灌。张禧雪、刘蕴涵、梅丹洋将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强调现代灌溉技术显著的节水、增收效果,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提高当地农户的节水意识。只有农户的节水意识提升了,农业节水效果才能提升。

        与此同时,实践队也写了一份对于滴灌实际应用的优势报告,将其通过邮箱的方式投递到当地政府,希望政府加强滴灌投资,增加农业脱贫。这期间经历了许多的否定与拒绝,但是实践队依旧没有放弃,一次次的修改提议方案,想要将农民的反馈带给政府,希望滴灌的应用会因此得到推广。

        此次实践队走进农耕,贴近农民,了解滴灌,感受灌溉科技的进步。由反馈其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强调其节水效果,从而为滴灌的推广做出贡献,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