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点

操应长研究团队在天山造山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作者:发布者:肖凡责任编辑:审核人:发布时间:2018-01-26浏览次数:2223

【本站讯】近日,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操应长教授研究团队在天山造山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最新研究成果“Sediment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initial uplift of the West Bogda Mountains in Mid-Permian”Nature出版集团旗下综合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该研究成果由操应长教授、王健副教授及研究生合作完成,王健副教授为第一作者

天山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是世界上陆内复活造山带的典型代表。受塔里木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活动的影响,天山造山带,尤其是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多期大规模造山运动,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其初始隆升成山的时间及过程存在较大的争议。操应长研究团队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在博格达山(北天山分支)周缘开展了大量而详细的野外露头勘测、取样及实验室测试工作,基于沉积学分析,阐明了博格达山(北天山)初始隆升时间及隆升过程。研究表明,博格达山地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为裂谷环境,发育了大量的深水重力流沉积及枕状玄武岩,在早二叠世末期,受塔里木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软碰撞及洋壳缓慢俯冲作用的影响,博格达海槽关闭,但是并未大规模隆升成山,而是形成了部分出露水面的岛弧;在中二叠世时期,由于基底沉降,博格达山地区发育陆缘近海湖泊环境,仍然为汇水区,发育了一套湖泊相沉积序列;在中二叠世末期,受陆内强烈碰撞作用的影响,博格达山在早期岛弧的基础上大规模隆升成山,开始向两侧的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提供物源。博格达山的大规模隆升成山时间及过程不仅为中生代、新生代的陆内复活造山提供了基础,也指示了中亚造山带西部的形成时间可能不会早于中二叠世。审稿专家对作者提出的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及过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从沉积学的角度论证博格达山的初始隆升时间及过程,不仅对认识天山造山带及中亚造山带的晚古生代属性及活动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开展盆山耦合、-系统等研究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操应长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盆地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及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的科研工作,近5年来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操应长教授的指导和支持下,团队成员王健副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等项目10余项,在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领域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2项。

Scientific ReportsNature出版集团旗下的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该刊物主要报道最新的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能源、信息、医学及地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进展,近5年影响因子为4.847

论文详情见: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19856-3